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

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朗读

三度为郎便白头,一从出守五经秋。

莫言圣主长不用,其那苍生应未休。

人间岁月如流水,客舍秋风今又起。

不知心事向谁论,江上蝉鸣空满耳。

译文

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,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。

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,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!

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,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。

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,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!

注释

客舍:旅馆。两省:唐时中央设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三省,此指中书、门下两省。旧游:旧友。幕:指剑南节度使幕府,治所在今成都。

出守,出任地方官,指作嘉州刺史。五经秋:经历了五个秋天,过了五年。三度为郎:岑参曾五次为郎:祠部员外郎(礼部)、考功员外郎(吏部)、虞部员外郎(工部)、屯田员外郎(工部)、库部员外郎(兵部)。三为虚数。白头:诗人此时五十四岁。

那(nuó):奈何的合音,对······怎么办。未休:未得安宁。莫言:不必说。其那:怎奈。未休:未能休养生息,安居乐业。

空:徒然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枫,桑希臣编,唐诗宋词元曲 一,线装书局,2002.01,第357页

2、高光复,高适岑参诗译释,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,第319页

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创作背景

  大历四年(769),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。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,只好折回成都,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,为词人的写怀之作,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吴湘洲选注,高适·岑参诗选,中华书局,2005年8月,第220页

 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。“三度为郎”,“一从出守”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。诗人本有济世之志,“为郎”和“出守”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。“便白头”说时光之快,有“功业悲后时,光阴叹虚掷”的意思。其中包含“生平未得意”的感叹。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。

 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。“长不用”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,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“为郎”,便是“出守”,从未被重用过。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“苍生”,“苍生未休”,诗人不安。“四海犹未安,一身无所适”,对“圣主”,诗人不能无怨,对“苍生”,诗人不能不忧,格调更为沉重。

  第五、六句点出题目“客舍悲秋”,则是“悲秋”。对春光而兴叹,见秋而生悲,看似悲叹时光流逝,实则悲叹壮志未酬、平生失意,从而转出正意。

 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。时至暮年,处境维艰。“穷苍草转深,闭门日将夕”(同上),满腹心事,无处倾诉,虽有江上蝉声满耳,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,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,恰烘托出诗人晚年孤独寂寞,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。

 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,概括了诗人的一生,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,实为追悼平生之作,写得感情深沉凄切,格调慷慨悲凉,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[1-2] 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 ...

岑参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举手攀南半,移身倚北辰。

出头天外看,须是个般人。

()

草没亭台不见踪,故交掩泪立寒风。

食鱼客去余空馆。放鹤童归弃旧笼。

()

天公知君有此画,要遣题诗与当价。故令欲雪还弄晴,尽日神机不容暇。

毫端自出右丞维,孙郎一见欣得之。写真命意两俱盛,我今落笔胡能奇。

()
弘历

九华双炬照长楼,楼上仙人来往游。今岁看灯有新使,孜孜益凛固金瓯。

()

卧病什经春,毛锥久不亲。偶然逢孝子,忽复作诗人。

椿树迎从楚,菱花圣过秦。旧庐仍墓侧,雪兔几蹄驯。

()

璇玑悬斡有神功,一气潜回十日冬。宝历天颁春正月,车书云集大明宫。

三元令节三阳泰,万寿君王万福同。臣忝鸳班遥拜贺,佩声随步玉阶东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