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昔游三首

念昔游三首朗读

十载飘然绳检外,樽前自献自为酬。

秋山春雨闲吟处,倚遍江南寺寺楼。

云门寺外逢猛雨,林黑山高雨脚长。

曾奉郊宫为近侍,分明??羽林枪。

李白题诗水西寺,古木回岩楼阁风。

半醒半醉游三日,红白花开山雨中。

念昔游三首创作背景

  杜牧曾因仕途失意,长期飘泊南方,“倚遍江南寺寺楼”。其中云门寺在唐代高僧荟萃,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,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曾事之。李白曾到此游览,并题有《游水西简郑明府》一诗。《念昔游三首》是杜牧在若干年后追忆那次游踪而写的组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唐永德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062-1063

 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,描写作者十年浪迹江南,不受拘束的生活。漫长的生涯中,诗人只突出了一个“自献自为酬”的场面。两个“自”字,把他那种自斟自饮,自得其乐,独往独来,不受拘束,飘然于绳检之外的神态勾画出来了。这神态貌似潇洒自得,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不合时宜的愤世之感。

  诗的后两句正面写到“念昔游”的“游”字上,但是并没有具体描写江南景色。“秋”只是对江南景色一般的概括性的勾勒,然而爽朗的秋和连绵的也颇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。“春”、“秋”二字连用,同前面的“十载”相呼应,暗示出飘泊江南时日之久。诗人寄情水,徜徉在旖旎光之中,兴会所致,不免吟诗遣兴。写游踪又突出江南的寺院,正如作者在《江南春绝句》中所说的,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中”,光尤胜之故。“倚楼”关切吟诗。“倚遍江南寺寺楼”,并烘托出游历的地域之广,也即是时间之长,又回应开头“十载”。

  诗人到处游玩水,看来似乎悠然自在,内心却十分苦闷。这首忆昔诗,重点不在追述游历之地的景致,而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情绪。愈是把自己写得无忧无虑,无拘无束,而且是年复一年,无处不去,就愈显示出他的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。诗中没有一处正面发泄牢骚,而又处处让读者感到有一股怨气,妙就妙在这“言外之意”或“弦外之音”上面。

  第二首诗在《会稽掇英总集》中在《宿云门寺》。此诗记叙作者游云门寺的经历。不是云门寺外的猛,杜牧待不住,不会宿寺过夜的,大约在近侍郊宫的时候,也逢见过大,就联想到羽林军士又直又长又亮的矛枪。

  第三首诗开门见,提到李白在水西寺题诗一事。李白《游水西简郑明府》诗中云:“清湍鸣回溪,绿竹绕飞阁;凉日潇洒,幽客时憩泊”,描写了这一寺佳境。杜牧将此佳境凝炼为“古木回岩楼阁”,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点:横跨两建筑,用阁道相连,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、绿竹,凌空的楼阁之中,习习。多么美妙的光!

 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,长期浪迹江湖,寄情水。杜牧此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,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。李白身临佳境曰“幽客时憩泊”;杜牧面对胜景曰“半醒半醉游三日”,都是想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。三、四句合起来,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:在蒙蒙的雾中,盛开,红白相间,幽香扑鼻;似醉若醒的诗人,漫步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,显得多么陶然自得。

  此诗二、四两句写景既雄峻清爽,又纤丽典雅。诗人是完全沉醉在这如画的景里了吗?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荡涤自己胸中之块垒呢?也许两者都有,不必强解。

杜牧
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 ...

杜牧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小儿喜学书,满纸如涂鸦。老妇寒不绩,当户理琵琶。

樽中有神物,快泻如流霞。三杯任兀兀,冻脸生春华。

()

六出花开不待春,滕神工巧夺天真。野人富贵无心得,门巷璚瑶一夜新。

()

鸟鸣桑叶间,绿条复柔柔。攀看去手近,放下长长钩。
黄花盖野田,白马少年游。所念岂回顾,良人在高楼。

()

寂寞吾知贵,纷华世所荣。

常评败素紫,孰愈浊缨清。

()

知见一何高,拭眼避天位。

同观洗耳人,千古应无愧。

()

秦尘起关朔,西挟太行走。排风入东界,齐鲁遍苍狗。

高天挂木叶,白日堕星斗。奔车陷低穴,惊马折其首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