惜牡丹花二首

惜牡丹花二首朗读

翰林院北厅花下作

惆怅阶前红牡丹,晚来唯有两枝残。

明朝风起应吹尽,夜惜衰红把火看。

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

寂寞萎红低向雨,离披破艳散随风。

晴明落地犹惆怅,何况飘零泥土中。

译文

 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,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。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,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,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。

 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,牡丹花萼低垂,花瓣纷纷飘落,随风飞散,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。纵然是晴明天气里,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,何况在风雨之中,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。

注释

惆怅:伤感,愁闷,失意。阶:台阶。

残:凋谢。

明朝:明天。

衰:枯萎,凋谢。红:指牡丹花。把火:手持火把。

窦给事,即窦易直,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。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。

萎红:枯萎的花。

离披:纷纷下落貌。破艳:谓残花。

晴明:一作“晴天”。

飘零:凋谢;凋零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葛晓音 等 .唐诗鉴赏辞典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3 :884-885 .

  在群芳斗艳的季里,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总是姗姗开迟,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,一春事已经将到尽期。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,对于伤春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。而白居易《惜牡丹二首》却在无数惜诗中别具一格。人们向来在落之后才知惜,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,却由鲜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,以“把火”照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,寄寓了岁月流逝、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

 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,但文气跌宕回环,语意层层深入。首句开门见,点出题意:“惆怅阶前红牡丹”,淡淡一笔,诗人的愁思,庭院的雅致,牡丹的红艳,都已历历分明。“惆怅”二字起得突兀,造成牡丹似已开败的错觉,立即将读者引入惜惆怅气氛之中。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:“晚来唯有两枝残。”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,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还开得正盛。“唯有”、“两枝”,语气肯定,数字确切,足见诗人赏之细心,只有将枝都认真数过,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,而“唯有”如此精细,才见出诗人惜之情深。这两句自然朴质,不加雕饰,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,通过惜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下流连忘返的情景,情笃而意深。

 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,似乎不必如此惆怅,然而一叶知秋,何况那还是两枝。诗人从两枝残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,他的担心并非多余。“明朝起应吹尽”,语气又是一转,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之情。明朝或许未必起,“应”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。但天有不测云,已经开到极盛的朵随时都会遭到的摧残。一旦起,“寂寞萎红低向,离披破艳散随”,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。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之情,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,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古人说过:“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?”(《古诗十九首》)那么,趁着儿尚未被吹尽,夜里起来把火看,也等于延长了儿的生命。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,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,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味。全篇诗意几经转折,诗人怜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,至于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,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。

 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“新昌窦给事宅南亭下”。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,都是“惜”牡丹,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,前一首“晚来唯有两枝残”,是硕果尚存,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,一片狼藉,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。诗是这样开头的:“寂寞萎红低向,离披破艳散随。”当牡丹盛开之时,当然不会被冷落,可是一旦期过后,真的到了萼低垂、冷萧瑟瓣飘落、随飞散之际,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,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。白居易用两个字“寂寞”,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。前一首以“惆怅”领起,说的是白居易惜无奈感受,这一首用“寂寞”开篇,点出了落的冷落处境。这是一种真正护使者才会有的境界,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雅、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。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,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言志了,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的善行,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中送炭呀。

  接下来的两句诗,“晴明落地犹惆怅,何况飘零泥土中。”具体细微地刻画了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,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、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,极尽强调、渲染之能事。先说哪怕在是和日丽的情况下,开败的牡丹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,进而强调眼前所见,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,或笑靥迎人的瓣已经不但开败,“何况”又纷纷“飘零”在过后的“泥土中”,那种惨状,那份凄凉,只要是有一分爱的心思,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,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,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。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,黯然而止了。

 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,引起后人争相模仿,李商隐的《下醉》:“客散酒醒深夜后,更持红烛赏残。”在残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,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,情调也更凄艳迷惘。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,与高烛相对的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:“只恐夜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(《海棠》)惜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趣的情致之中。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,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,因此,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、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,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。

白居易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 ...

白居易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陈永正

雄奇清婉发英华,岭表风流擅一家。诗寿千春文寿世,此生原不负名花。

()

神斧何年凿,南山片石盘。

玉藏仙笥古,翠落县门寒。

()

敬吊先生落照中,纸烟销尽酒樽空。牛羊上垄无人管,岂为当时面发红。

()

望中雪岭界天横,雪外青瑶甃地平。

白底是沙青是海,卷帘看了却心惊。

()

商馆非闲地,闲人偶在旁。

无端声利役,有许去来忙。

()

贽余一两卷,览罢恍然惊。

老子犹坚壁,偏师忽劫营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