殿前欢·大都西山

殿前欢·大都西山朗读

冷云间,夕阳楼外数峰闲。等闲不许俗人看,雨髻烟鬟。倚西风十二阑,休长叹。不多时暮霭风吹散,西山看我,我看西山。

译文

隔着夕阳映照下的楼殿,在阴冷的浓云之间,西山露出冷清清的几座峰尖。那山头就像烟雨中的美人髻鬟,朦朦胧胧,不肯轻易让俗人看清它的真面。我在秋风中倚遍栏杆,又何必为之长叹。不多时晚风将夜雾驱散,西山注视着我,我也端详着它的容颜。

注释

大都西山:北京西山,属太行山脉之余段,为历史上的著名风景区。

等闲:寻常。

  这首小令写的是赏看大都西,文法曲折多致,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受。

  “冷云间”三字起笔一总,营造了特殊条件下的西景观。这一起语颇可借用《红楼梦》对凤姐“一夜北紧”开笔的评价:“不见底下的,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,不但好,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。”“冷云”是阴云、浓云、令人心情沉重之云,写西先写此云,便点现了出师不利的第一感。先以“冷云”占据画面,第二句的“夕阳”、“楼外”、“数峰闲”,就有依次破云而出的动感,弥漫着一种清冷寂寞的气氛,暗示了作者登楼远眺的孤独。虽则“数峰”露现于冷云之间,却不肯将庐真面轻易示人,三、四两句,就在文气上推出了这一波折。这两句是倒装,“髻”、“鬟”均以美人的发式喻,辛弃疾《水龙吟》“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”、黄庭坚《中登岳阳楼望君》“满川独凭栏,绾结湘娥十二鬟”已有成例。曲中是“髻烟鬟”,这就补充了“冷云”的来历,原来此时正值霁,夕阳固然露了脸,但云层之上的西峰头依然缠结着意。“髻烟鬟”,将西的巍伟及顶云罩雾绕的朦胧景象,生动地表现出来了。诗人将“数峰”的朦胧,说成是“等闲不许俗人看”,为西占重身份,也表现出自己是它的知音。所以他在西中倚遍栏杆,执著等待,并不为眼前的遗憾景象而长叹。果然峰回路转,不多时暮霭吹散,掀去了雾的面纱。文笔至此也豁然开朗,“西看我,我看西”,令人想起前人“相看两不厌,唯有敬亭”(李白《独坐敬亭》)、“我见青多妩媚,料青、见我应如是”(辛弃疾《贺新郎》)的快意境界。

  这首小令以看的经历为表,寓寄了诗人对人生的观照与信念。这一点,我们不难从曲中的喻示中发现和领会。“冷云”代表了精神追求中的阻碍与迷障,但只要与理想信念心心相印,执著不渝,终究乌云遮不住太阳。西“等闲不许俗人看”,而最终却与作者契合交融,“西看我,我看西”,其间诗人以脱俗孤高自许的用意,也是十分明显的。

  顺便一说,〔殿前欢〕末二句的颠倒语序、分说合观,并非作者的首创,阿里西瑛的“呵呵笑我,我笑呵呵”,贯云石的“功名戏我,我戏功名”,乔吉的“人多笑我,我笑人多”,张可久的“青爱我,我爱青”,等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先例。而本曲中的“西看我,我看西”,物我交融,兴寄高远,可说是散曲创作继承发展中青出于蓝的例子。

唐毅夫

[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]字、里、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,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。工作散曲,有怨雪一套,今存。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“词林英杰”。 ...

唐毅夫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徐震堮

梦叠山青,诗催雁瘦,板桥霜迹初新。未衰杨叶,风影落衡门。

一片凉喧绕屋,推书起,茗椀无温。空帘外,啼螀渐引,丝雨织篱根。

()
弘历

古刹礼大士,虚堂息劳身。旋起凭栏望,旧径还如新。

谷转见行骑,山高截片云。是时秋始孟,绿树犹繁纷。

()

不见融州夏涉秋,居然款对豁羁愁。

犹存尊足怜同病,不击虚舟任打头。

()
王镜寰

为傍岩腰筑一椽,好留遗迹在林泉。去梯玩月名流已,侧帽填词韵事传。

塔影写残衔岭月,钟声穿破隔溪烟。吟诗结社人伊往,且访高僧学坐禅。

()

万仞莲花挂碧天,飞来苍翠玉楼前。美人双倚仙人掌,舞袖回风绝可怜。

()

商馆非闲地,闲人偶在旁。

无端声利役,有许去来忙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