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溪行

清溪行朗读

清溪清我心,水色异诸水。

借问新安江,见底何如此。

人行明镜中,鸟度屏风里。

向晚猩猩啼,空悲远游子。

译文

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,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。

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,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?

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,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。

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,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。

注释

清溪:河流名。在安徽境内,流经安徽贵池城,与秋浦河汇合,出池口入长江。

诸:众多,许多。

新安江:河流名。发源于安徽,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。

度:这里是飞过的意思。屏风:室内陈设,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,上面常有字画。

向晚:临近晚上的时候。

游子:久居他乡的人。作者自指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张国举.唐诗精华注译评.长春:长春出版社,2010:183

清溪行创作背景

  此诗是天宝十二载(753年)秋后李白游池州(治所在今安徽贵池)时所作。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,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。清溪源出石台县,仿佛一条玉带,蜿蜒曲折,流经贵池城,与秋浦河汇合,出池口汇入长江。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郑国铨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277-278

 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,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,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

  “清溪清我心”,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。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秀川,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“清我心”的感受,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。

 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。接着,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。新安江源出徽州,流入浙江,向来以水清著称。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《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》的诗:“洞彻随深浅,皎镜无冬春。千仞写乔树,百丈见游鳞。”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,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:“借问新安江,见底何如此?”意思是:“新安江,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?”这样,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。然后,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。诗人以“明镜”比喻清溪,把两岸的群比作“屏”。人在岸上行走,中穿度,倒影在清溪之中,就如“人行明镜中,度屏里”。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,使读者如身入其境。宋代胡仔在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中评价说:“《复斋漫录》云:谷言:‘船如天上坐,人似镜中行。’又云:‘船如天上坐,鱼似镜中悬。’沈云卿诗也。……予以云卿之诗,原于王逸少《镜湖》诗所谓‘阴路上行,如坐镜中游’之句。然李太白《入青溪》亦云:‘人行明镜中,度屏里。’虽有所袭,然语益工也。”最后,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,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。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,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,固然感到“清我心”,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,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,在诗人听来,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悲切,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。

李白
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 ...

李白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经年不见意弥亲,来惬相思洗吏尘。

陋邑苦难留上客,好山终是恋高人。

()

煌煌桴鼓引双旌,道是天孙大礼成。金镜南飞光欲半,银潢西去寂无声。

佳期一夕人谁见,别思千年恨未平。最怪河东五星丽,应嫌抱拙要中更。

()

远望云山隔秋水,近看古木拥陂陀。居然相对六君子,正直特立无偏颇。

()

平生痴绝百无忧,党友相嘲顾虎头。痴黠胸中各相半,要之与我不同流。

()

君不见,东坡调水传佳话,全凭清浊分流派。甘美香冽天一生,沁人诗骨清人肺。

又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石水斗泥资灌溉。有时汲之供烹啜,不闻饮者比沆瀣。

()

尧夫非是爱吟诗,诗是尧夫恨月时。见说天长在甚处,照教人老待奚为。

婵娟东面才如鉴,屈曲西边却似眉。由此遂多悲与喜,尧夫非是爱吟诗。

()